素有“中国画里的乡村”之美誉的宏村虽是个古老的小村子,但这个牛形的村落却吸引着许多游客。
村里有名气的湖泊一—南湖,位于宏村南首,建于明万历丁未年(1607)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宏村的人口增加,光靠村里的月塘蓄水已不够用,所以将村南百亩良田,凿深数丈,周围砌石立岸,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,建成南湖。
南湖虽是人工湖,却没刻意修饰,大气中仍带着几分田园间的淳朴。特别是春天的时候,柳树弯腰,枝叶婀娜;禽鸟鸣唱,羽翼未丰;鸭群戏水,掌脯鲜红。还有大片的荷花,泛舟湖上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,那么生动,让人沉浸在南湖的迷人景色之中。南湖历史上大修过三次,1986年重建中堤,虽然现在的南湖不同曾经,但它的美是显而易见的。浙江钱塘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,撰文述道:“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。”因而南湖又有“黄山脚下小西湖”之称。可见南湖的确有着令人向往的魅力!
宏村历史悠久,村子里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就有一百四十余幢,其中,有代表性的虽多,但敬德堂最令我记忆犹新。一走进它才发现,它装饰简朴,一点儿不张扬。通过它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款州明、清建筑的格局。
厅堂背向排列,前后厅均有天井,采光性好,两侧为厢房,南侧为前院,北侧为厨房,厨房里还有个小天井,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。那么,“敬德堂”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?原来,它的“敬”与积累的“积”读音相近,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能积德行善。我不禁感叹,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都希望自己是个一心向善的人呢!此外,当地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,有“千金门楼,四两屋”之说,不难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敬德堂门楼上雕刻的图案就有很多象征意义,如签鱼,龙头鱼尾,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独占整头;梅兰竹菊四喜图,代表主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;喜鹊登梅图,取喜上眉梢之意;东鹿西图,“鹿”是“福寿禄禄”的谐音,希望后人能够丰衣足食,生活充裕,“马”则反映主人能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之意……
离开的时候,在宏村村口,一眼望去,那两棵五百年树龄的古树清晰夺目。这两棵大树,一棵是枫杨树,当地叫红杨树;一棵是银杏树,当地叫白果树。北侧的红杨树直插云霄,高达十九米,五六个人才合抱得过来;南侧的白果树更高,形如利剑,直刺天空。因为银杏树是世界上稀有的树种,又是五百岁的“老人”,所以这棵银杏树被村里人视为“瑰宝”。
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“牛角”,宏村的“风水树”,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。
宏村的夜景也格外迷人。拍完宏村的晚霞,天空渐渐的暗淡下来。村子里的灯光开始渐次地亮了起来,乘着晚霞的余晖,再看那村子里的灯光,星星点点像天上的繁星美丽极了!
村中的灯光与四周的山色相映生辉,粉墙黛瓦的农庄倒映在湖水中,形成山、水、民宅自然地融为了一体,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。
这正是古老的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宅建筑布局的最大特色,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。
青山碧水,白墙黑瓦、院落别致,整齐有序的徽式古民宅,宛若一幅不忍触碰的中国古典水彩画。
总体感觉,宏村古镇的夜景,在灯光规划上,没有完全突出徽派古建筑群的结构和特色。高墙院落,马头翘角,白墙黑瓦,这些极具建筑美感的徽派建筑特色没有完全通过灯光表现出来,着实让人感到遗憾!
话又说回来,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宅村落中,宏村算是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了。